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這一內容引發社會廣泛熱議,代表委員們圍繞此話題積極建言獻策,充分展現出對鄉村養老問題的高度重視。

自2014年我國建立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以來,基礎養老金已歷經多次上調。此次在去年的基礎上再漲20元,這種逐步提升城鄉居民養老保障水平的舉措,深刻彰顯了國家對農村養老問題的深切關懷。
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龍泉鎮劉寨村黨支部書記程玉珍表示:“今年養老金又提高20元,村民們都特別高興,這是一項實實在在惠及民生政策的具體落地。”她認為,國家應逐步提高居家養老標準,并豐富服務內容;同時支持鄉村兩級探索日間照料中心與上門服務相結合的農村養老模式,依據老年人的年齡段和身體狀況等級設定相應的補助標準。
當前,我國人口年齡結構正處于加速轉型階段,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愈發突出。城鄉居民養老保障問題一直是社會長期重點關注的核心焦點。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翼指出:“目前農村老人的待遇水平相對較低,個人交納部分與基礎養老金相加起來僅有200多元。”他強調,若繼續讓農村老人主要依靠子女養老,城鄉發展差距將會日益擴大,進而影響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
今年,張翼將一份關于從“十五五”起推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倍增計劃的建議帶到了兩會。他建議,在未來10年,國家將個人基礎養老金部分每月提高20元至30元,通過“分步走、小步快跑”的方式實現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倍增”。
張翼分析稱:“如果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農民的基礎養老金能提高到600元左右,兩位老人在一起生活就會有1000多塊錢,這樣就能大大減輕家庭養老的壓力。”他認為,以基本養老金的方式解決農民的基本生活問題,再加上個人賬戶里的資金,農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將能盡可能過得安穩。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三箭勞務管理有限公司油漆工班組長陳雪萍建議,政府應逐步提高農村養老金的發放標準,確保養老金能夠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同時,應建立養老金定期調整機制,根據物價上漲情況及時對養老金額度進行調整。
張翼還提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出臺時間相對較晚,在此之前新農合繳納的資金較少,且大多數農民選擇最低檔位交納,這導致當前基本養老金額度較低。他建議,可以參照城鎮企業職工視同繳費年限的做法,讓有過交公糧或交農業稅經歷的農村老人提升基礎養老待遇。“我覺得這樣做更加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能夠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共同探尋發展之路,讓所有人在未來都能夠分享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農民種糧也會更有干勁。”
同樣關注該問題的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電氣(蕪湖)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李楊表示,應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結合當地收入水平合理設置交費檔次。例如,某地區農村居民能夠拿出1萬元至2萬元交費,就可以重點優化調整相應檔次的養老金額度,以此激發居民的參保積極性,增加個人賬戶積累,進而提高養老金水平。
陳雪萍和李楊同時注意到,部分農村地區由于政策宣傳不到位、居民參保意識不強等原因,目前參保率較低。因此,需要加大對農民相關參保政策的宣傳力度。陳雪萍建議,提高農民的參保意識,可以通過政策引導、財政補貼等方式,鼓勵更多農村居民參與養老保險。“用簡單、直白的語言告訴老百姓,交多少錢、能拿多少錢、多少年回本、哪種方式最劃算、到哪里交、怎么交等,讓他們自主選擇。”李楊補充道,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常年不在老家,對相關政策缺乏了解,可以借助網絡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對他們或其子女進行宣傳,從而調動他們的參保積極性。
3月9日,民政部部長陸治原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對加快建設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好保障老有所養作出了頂層設計,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也對此提出了明確要求,民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認真抓好落實,深化養老服務改革。“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這項待遇涉及1.8億城鄉老年居民,我們將認真抓好落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