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續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系統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的基本精神、核心要義與豐富內涵。適時召開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座談會和全國鄉村文化建設現場推進會,并出臺加強農耕文化保護傳承的指導性意見。

二是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在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的過程中,聚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領域存在的高額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突出問題,探索建立多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強化綜合治理。指導各地做細做實群眾工作,有效遏制陳規陋習的蔓延勢頭,切實減輕農民的人情和經濟負擔。推廣安徽桐城“六尺巷工作法”、江蘇常熟蔣巷村“鄉情工作法”等務實管用的鄉村治理方式,推介各地傳承創新農耕禮俗的有效經驗,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倡導鄉村新生活新風尚。
三是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組織開展農耕文化資源摸底調查,發布農耕文化資源重點保護名錄,開展第八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認定工作。利用數字技術對農耕文化進行沉浸式開發和轉化創新,讓悠久古老的農耕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持續開展農業古籍古農書的搶救性保護、收集整理工作。
四是塑強“大地流彩”文化品牌。以“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為重要抓手,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組織開展“大地流彩”鄉情藝術團走進鄉村系列公益活動,舉辦“愛中華愛家鄉”中國農民詩會、“新國潮”鄉村文化藝術展演、鄉村音樂中國風、“美翻了我的村”作品征集、尋找“鄉村匠人之星”等特色文化活動。
五是鼓勵基層自主辦好村跑、村舞、村晚、村歌、“村BA”、村超、“村VA”、村乒、村廚、村藝等“村字號”文體活動。將活動舉辦地點放在村里,把資源引入村里,把社會關注聚焦到村里,把消費留在村里,讓“村字號”活動持續為鄉村賦能添彩。
六是推進藝術鄉建工作。實施“文藝賦美鄉村”行動,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打造一批文藝村、寫生村、民俗村和網紅村。推動文化藝術融入鄉村規劃建設,支持新農人、鄉創客開發特色農文旅融合項目,吸引游客體驗鄉土風情、感受傳統文化內蘊。
七是推動鄉村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辦好鄉村文化產業創意大賽,開發鄉村文化地圖,開展鄉村文化題材和農耕文明主題的微視頻、微動漫、微短劇征集活動,做好“農遺良品”、“農耕好物”的推介工作。
八是加強鄉土文化能人培訓。組織有文藝特長的農民文化骨干和帶動力較強的鄉村文化產業從業者,依托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鄉土文化能人“村藝工坊”、文化特色鮮明的精品民宿等,因地制宜舉辦不少于200期專題培訓班。培養一批鄉村文藝創作者、鄉村文化傳播者和農文旅融合型產業帶頭人,并組織學員參與“大地流彩”鄉情藝術團走進鄉村系列活動。
九是加強農耕文化展示傳播。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農耕技藝、手工絕活、鄉土藝術出國展演,講好農耕文化故事。與抖音聯合推出“文藝賦美鄉村”、“鄉村文化產業創意”等話題,建設農業農村古籍開放平臺,支持中國農業博物館做好館藏文物、二十四節氣非遺等展覽展示工作。
十是加強優秀農耕文化作品創作。組織編撰出版《農業簡史》、《中華農耕文化通識》、《中華茶文化通史》等大眾科普讀物。聯合央視綜合頻道攝制《茶香四海》、《人間好時節》、《農耕探文明》等精品節目,充分展現中國茶文化的厚重與魅力,生動呈現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和大美,不斷挖掘農業文化遺產蘊含的多元功能價值。引導社會力量圍繞二十四節氣以及大禹、神農、后稷等農耕文明重要人物開展舞臺劇和影視作品設計創作,鼓勵各方推出展現優秀農耕文化、反映新時代鄉村發展成就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