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困秋乏”,這是人體隨氣候變化而產生的自然反應。所以春困不是病,是由于自然氣候變化、氣溫回升而產生的一種暫時生理現象。在這種環境下,人體各個部位的血管是擴張的,大腦的供血相對情況下是比較少的,因此容易產生困乏。
還有冬季里,因紫外線及陽光照射不足,機體內缺少足夠的維生素d,使得機體的免疫力和工作能力降低了許多。加上維生素攝入也少,所以當春天來臨的時候,身體功能大多處于半昏睡狀態。
古人解困有妙招
古時候,人們對解春困就有獨到之法。藥王孫思邈在中醫典籍《養生銘》中有這樣一段話:“亥寢鳴云鼓,寅興漱玉津。妖邪難犯己,精氣自全身。”其中就包括解春困兩種方法。
其一為“鳴云鼓”,就是震動耳朵。其原理為腎開竅于耳,腎的功能出了問題,首先會反映于耳,通過護耳、增強耳的強壯功能,可以達到護腎、強腎的作用,有效收斂神氣、補益腎氣、安神促眠。并且對保護聽力有直接作用,避免人過早出現耳鳴、耳聾的情況,預防人聽覺系統的早衰。方法為以雙手之手掌遮蓋雙耳,用雙手的中指和食指交替敲打后腦勺。時間亥時為宜,即夜晚的9-11時。每晚一次,每次15-20分鐘。
還有一種為“漱玉津”,就是咕嘟唾液。“玉津”是對唾液的別稱。孫思邈認為,唾液為養人之物,與人的壽命有關。它的分泌主要是在清醒狀態下進行的,中午和進食時是分泌的高峰期,夜晚入睡時幾乎不分泌。晨漱玉津,更有提升中氣、養精蓄神、保護牙齒、防止蛀齒、殺滅細菌。因此,早晨起床后人們往往有口咽干燥之感。有人把早晨一杯涼白開水作為養生的一種方法,這也不無道理,與孫氏提出的起床前“漱玉津”的方法具有淵源關系。方法為緊閉口唇,反復用舌在口腔內吐漱,然后慢慢咽下。時間寅時為宜,即凌晨3-5時。每日一次,每次5-7口。
另外,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不同體質,陽氣的盛衰,遵循、順從自然規律,兼顧飲食、運動、心態、生活習慣、氣候、環境等因素,堅持有規律的健康生活方式,才能使五臟安康,五倫有序,自然會達到最佳的養生效果。
一、運動刺激巧對春困。
春日環境比較優美,一派生機。此時應多走出室外活動,進行一些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可以使人體呼吸代謝功能增大,加快機體對需氧量較高要求的調適,春困便會自動解除。
二、視覺刺激巧對春困。
盡量使自己工作與生活的地方明亮清爽,還可增添些艷麗和富有生機的飾物,以刺激視覺神經。休閑時去郊游踏青,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會通過你的視覺加快機體調節,以適應春季氣溫上升的氣候。
三、聽覺刺激巧對春困。
人們在獨自一人時最易困倦,因此春天要多交際,可和朋友一起談天說地,會有很好的解困效果。經常聽些曲調優美明快,有刺激振奮人心作用的音樂或是歌曲,或是多聽一些相聲、笑話,都會使人聽覺興奮而緩解困意。
四、嗅覺刺激巧對春困。
春困時可以通過使用風油精、香水、清涼油、花露水聞其氣味而刺激神經減輕困意。最好能種養些有芳香味又可提神的時令花草,并使工作間隙增加點勞作也可壓制春困倦意。合適時還可在室內使用空氣清新劑或負離子發生器,它們都有助于提神醒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