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完善耕地保護制度體系,逐級壓實嚴保嚴管責任體系,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已基本確立。到了2024年,多地在耕地保護和利用方面接連推出切實有效的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耕地面積實現了連續增長,為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各地公布的數據來看,安徽省全省耕地面積大約為8393萬畝,相較于2023年增加了48萬畝,全省耕地面積連續4年實現凈增加,并且連續25年達成耕地占補平衡;湖南省耕地面積預計凈增加1.5萬畝,全省耕地數量同樣連續4年實現凈增加。
自2021年起,全國耕地總量增加了1758萬畝,連續3年實現凈增加,成功遏制了耕地持續多年減少的不利態勢。在去年9月份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國緊緊圍繞耕地這一糧食生產的關鍵要素,對耕地占補平衡制度進行改革完善,推動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還建立了經濟獎懲機制。
2024年12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分組審議了國務院關于耕地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2023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結果顯示,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9.29億畝。持續多年的耕地“南減北增”情況開始轉變為“南北雙增”,秦嶺淮河以南地區耕地凈增加210.5萬畝。
安徽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陳峰向記者透露,安徽省全面排查并掌握了耕地后備資源的底數,將宜耕未利用地、低效閑置建設用地以及適宜恢復成優質耕地的園地、林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統一作為補充耕地的來源。同時,配套完善了補充耕地入庫審核、質量驗收、調劑管理等一系列技術規范。對于非農建設,以本年度穩定利用耕地凈增加量作為下年度允許占用耕地規模的上限,堅持“以補定占”原則;對于非農建設以外的其他耕地占用補充,按照年度耕地占補平衡方案計劃的規模、布局、時序等要求抓好落實,通過年終“算大賬”的方式,實現區域內耕地總量的平衡。
今年,安徽自然資源系統將圍繞“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這一目標,堅決守住耕地紅線,穩固江淮糧倉的根基。嚴格開展耕地保護責任考核,優化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措施,逐級壓實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全面構建省級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占補平衡落實機制,強化“以補定占”原則,出臺一系列落實舉措,堅決確保各類占用耕地能夠“補足補優”。推動“耕地下坡,林地、園地等上坡”,優化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的布局。穩妥有序地推進耕地恢復工作,實事求是地留出過渡期,堅決避免“簡單化”“一刀切”的做法。
湖南省以占全國2.8%的耕地面積,生產出全國4.5%的糧食和12.2%的稻谷,堪稱名副其實的“國家糧倉”。近年來,湖南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構建了耕地全程一體化保護的“湖南模式”,努力將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轉化為“中國飯、湖南糧”的責任擔當。
湖南省堅持以國土空間規劃為統領,在全國率先編制并實施耕地保護專項規劃,構建耕地保護“一張圖”,明確糧食和其他重要農產品的發展空間;實現建設項目的智慧選址,從源頭上管控耕地占用;實現補充耕地按規劃選址,從源頭上保障新增耕地質量,有序組織耕地恢復,逐步找回一批流出的優質耕地。持續開展土地違法“存量問題全清零、新增問題零容忍”的“雙零”行動,對歷史存量問題進行分類整改,限期消除違法狀態;對新增問題從嚴查處,既查事也查人。通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高權威的督察執法體系,變被動應對為主動出擊,讓耕地保護政策要求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