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過后,全國范圍內春耕生產自南向北大面積開啟。當下,各地春耕在農資供應、防災保苗以及科技賦能這幾個方面,究竟有哪些新的進展呢?記者近期前往新疆、山東、湖北等地進行采訪,深入田間地頭與工廠車間探尋答案。

農資供應是否有保障?
一場春雪過后,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光明村的山坡依舊被積雪覆蓋。而剛剛經過平整的田地,因為雪水的滲入變得更加濕潤。“最近氣溫適宜,天氣也放晴了,正是播種的好時機。”說著,村民朱進山駕駛著耕種農機進入田地開始忙碌起來。
春耕備耕離不開充足的農資供應。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三臺鎮天露節水材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制膜機器高速運轉,一卷卷嶄新的地膜不斷地“吐”出,工人們熟練地進行切割、封裝、碼放等操作。
公司負責人杜新學介紹,公司去年引進了兩條新型貼片式滴灌帶生產線,生產出的貼片式滴灌帶出水均勻,而且不易堵塞。“我們在2024年9月開機生產,預計到今年4月,將生產滴灌帶4萬卷、地膜800噸。”
目前,杭州全市早稻、晚稻和大豆等主要農作物共儲備種子2200噸,其中早稻備種260噸,能夠滿足春播生產的需求;化肥、農藥等農資庫存充足,分別儲備化肥36000噸、農藥3125噸、農膜1750噸;并且提前對拖拉機、耕整機、旋耕機、水稻插秧機等2.12萬臺農機進行了檢修。
湖北省保康縣供銷社主任劉世軍告訴記者,當地供銷系統通過“城鄉e鏈”網絡,開展線上線下融合的農資銷售服務,農戶只需在手機上輕松下單,就能享受送貨上門的便捷服務。
多地還致力于降低農戶農資采購成本。山東嘉祥縣采用農資“聯采直供”的新模式,整合13處鎮街為農服務中心的農資需求,與優質農資生產企業直接對接,將農資直供到田間地頭。“今年我們托管了2.3萬畝小麥。采用新模式后,不僅價格有優勢,運輸成本也降低了不少,合計節約成本約20萬元。”嘉祥縣金屯鎮為農服務中心負責人尹雷說道。
防災保苗有哪些措施?
在湖北省保康縣馬橋鎮中坪村,綠油油的冬小麥成片分布,長勢十分喜人。連日來,種糧大戶楊裕波格外關注當地氣象、農業農村部門推送的天氣預報、農業氣象專報等信息,以便隨時掌握天氣變化,及時調整田間管理措施。
“我種了約100畝冬小麥,之前氣溫較低時,有少數小麥發生了凍害。幸虧各類信息推送及時,后續噴施葉面肥的準備工作都已做好,只等著氣溫回升就開工,促進小麥由弱轉壯。”楊裕波說。
各地加強部門間的協調與信息交流,為春季田間管理提供指導。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及時與氣象部門溝通對接,印發相關通知并轉發預警信息,努力減輕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優化完善了農業自然災害應急響應機制,秉持“以預報預警為令”的原則,實現應急響應“零時差”。
病蟲害監測防治,也是當前春季田間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浙江金華,當地重點監測小麥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二化螟等病蟲害的發生動態,及時發布病蟲害預警情報,指導農民適時安全用藥。
全國春管春耕工作自南向北陸續展開。近日,農業農村部派出5個工作組,分赴10個糧油主產省份,指導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和苗情加強春季田管,切實防范春旱、“倒春寒”等災害,落實落細各項政策,不誤農時抓好春耕春播,確保應播盡播、種在豐產期,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基礎。
科技賦能力度如何?
嘉祥縣金屯鎮賀李胡村種糧大戶張春杰管理的400余畝麥田已經初現新綠。2月下旬開始,小麥陸續返青。得益于鄉鎮安裝的田間傳感器,張春杰只需點點手機,就能知道哪塊地缺水、缺肥。
“你看這片地塊,土壤含水量比較低,等溫度穩定了就要用水肥一體化設備澆水。2天時間就能澆完,不僅節水、省人工,而且澆得均勻,每畝可增收近200元。”張春杰說。
科技種糧能夠節本增效。楊裕波成立了豐農興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購置了2臺無人機,為自己的100畝和周邊約400畝農田提供精準施肥施藥服務。
“天上飛的無人機,地上跑的現代農業機械,都成了種糧的好幫手。無人機會沿著設定航線在田間穿梭施肥,一畝田一兩分鐘就能完成。”楊裕波說,種地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高效作業有助于搶抓農時,確保適時生產。
針對早稻生產,浙江省充分利用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和服務站點,積極發展面向小農戶的早稻生產社會化服務,推動早稻擴面增產。
在位于浙江杭州的田立方·臨平未來農場,智慧農林物聯網系統正對450畝油菜進行智能監控與科學指導。大棚內,營養液代替了土壤,既能節水節肥,又能提高蔬果產量。
田立方·臨平未來農場項目負責人表示:“通過我們的氣霧栽培技術,能讓番茄和生菜的種植節水率達到90%,節肥率達到95%,產量能提高大概五倍。”
抓好春季農業生產,為奪取全年糧油豐收奠定基礎、贏得主動,意義十分重大。目前,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正與廣大農民攜手,堅決打好奪取全年糧油豐收的第一仗,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